2023-01-12 14:54 来源: 贵州省人民政府网 分享:
编者按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意义非同一般。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全力扩大有效需求,提振市场信心,加大产业、基础设施补短板等重点领域投资力度,加快恢复和扩大消费。对全力推进扩大有效需求工作,本报特约请相关专家学者撰写专题文章。
用好政策工具箱提振市场信心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扩大有效需求,提振市场信心。在全球经济受到疫情冲击的大背景下,提振市场信心,扩大有效需求已成为经济工作中的首要任务。
灵活用好政策,为经济复苏保驾护航。扩大有效需求,繁荣的经济环境是重要基础。一是用好信贷政策。对国家支持的重点行业提供充足的资金信贷,对可以扩大有效投资的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等保证资金供应,目的是产生有效投资的拉动效应,以政府政策激励全社会投资,最终恢复和扩大消费,增加消费能力。二是用好困难行业扶持政策。对受到较大冲击的餐饮、零售、旅游行业等,纾困政策要落实到位;对房地产行业,应积极稳妥地通过政策扶持推进项目兼并重组,以最快的速度推动复工交楼。三是用好税收减免政策。对因受到疫情冲击遇到阶段性困难的行业或企业,凡有复工复产能力的,可以采用税收减免或缓征的方式,减轻其生存压力,帮助其渡过难关。四是用好消费促进政策。灵活利用可以刺激全省消费的各种政策,如发放餐饮、娱乐消费券,免除旅游门票等,激活民众消费。
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从消费主体的基本动能出发,让最终端的消费群体从根本上产生消费底气,需要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要千方百计在促进就业上下功夫。一是鼓励重点群体自主创业。大力扶持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发展,不断增加居民经营性收入。二是通过发放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等,积极扶持创业孵化基地、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通过扶持创业带动更多就业。三是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为劳动者提供招聘、培训、咨询等一站式、订单式服务。四是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尽最大努力提高就业率。五是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六是完善就业服务平台,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充分发挥各类劳动力市场和零工市场的积极作用。
营造消费环境,释放内需潜能。在保障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应急物资储备安全的基础上,配合一系列消费激励政策,营造便利的消费环境,释放内需潜能。一是促使群众敢于在改善型住房、新能源汽车、新型养老、新型医疗上做出尝试。二是通过打造新的消费文化,发展新的消费模式,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促进以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新型消费业态蓬勃发展。三是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提高消费品质,通过一揽子消费政策和措施,促进消费良性循环。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完善乡村市场体系。以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为契机,不断完善乡村市场体系。一是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搭建并不断完善以县级物流节点为核心、乡镇服务站点为骨架、村级末端为网点的三级物流设施体系。二是重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力打造现代乡村富民产业。通过不断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乡村文化等特色产业,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构建内容丰富、层次多元的乡村消费市场。三是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力度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未来消费的后顾之忧,从而激活农村消费市场。
积极参与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通过建立现代商贸体系,提升城市商业水平,形成商贸流通新业态;通过发展智慧商圈,构建分层分类的城市商业格局,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通过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建立健全适应消费新模式发展特点的新型监管机制,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快完善并严格执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大幅提高失信成本,降低维权成本。
缩小城乡收入水平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是提振市场信心、扩大有效需求的重要保障。一是支持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勤劳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二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扶助,发展和完善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发式扶贫机制。三是继续发挥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社会帮扶机制作用,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和劳务对接,协同发展。(姜玉勇,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打好有效投资攻坚战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投资的拉动作用,不断提高投资的质量效益,就必须多措并举打好有效投资攻坚战。
加快项目落地见效。一是全面推进招商引资。进一步加大工业项目招商力度,紧紧围绕产业到位资金和工业到位资金,将在谈项目转化为签约项目,将签约项目转化为落地项目。二是推动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加快相关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规划选址、用地、环评、施工许可等前期工作手续办理,消除隐藏在投资过程中的隐性壁垒,打破阻碍扩大有效投资的各种“门”,促进项目尽快落地实施,形成实物工作量。三是合理提高项目收益水平。通过安排合理补贴、科学确定项目运营期限和收费标准等方式,提升项目收益水平,确保项目良性运行。
持续优化投资结构。一是加强重点领域“补短板”。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打破制约经济效率提高的瓶颈。二是发展中高端制造业。加快发展中高端制造业集群,广泛应用先进制造技术,积极采用先进制造模式,着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链条。三是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升级和智慧应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产业设施、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
保障有效投资用地需求。一是统筹土地要素配置。明确在依据规划严格控制总量和空间布局的前提下,继续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以真实有效的项目落地作为配置计划指标的依据。二是推进亩产效益领跑者行动。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园区、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使土地等资源要素在助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三是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通过完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推行分类指导,对低效用地企业进行帮扶升级以提质增效,并探索完善集约节约用地激励政策机制。
加大金融财税支持力度。一是落实财税优惠政策。落实落细增值税留抵退税、“六税两费”扩围减征、小型微利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等税费优惠政策,通过释放政策红利为市场主体纾困。二是优化企业融资服务。进一步推动“信易贷”支持企业融资工作,丰富和完善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和便捷的金融服务,助推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三是引导社会资本融入。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破除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隐性障碍,做好社会资本合作投融资引导对接,更大范围调动社会资本投入。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是加快开放通道建设。围绕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等重大战略,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着力打造高水平的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开放产业、外贸外经、开放环境。二是大力发展数字贸易。重点面向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数据服务,推进跨境数据处理应用,把贵阳打造成为数字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三是优化跨境贸易服务。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进一步简化作业手续,压缩整体通关时间,降低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规范公示口岸收费清单,持续提升跨境贸易服务便利度。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做优“贵人服务”品牌。进一步宣传推介“贵人服务”优秀典型案例,全面提升品牌的影响力,打造以企业为贵、以契约为贵、以效率为贵、以法治为贵的“贵人服务”品牌。二是推进数字政务建设。完善统一政务服务平台应用,夯实技术创新应用基础,积极推进覆盖范围广、应用频率高的政务服务事项向移动端延伸,推动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指尖办”“自助办”。三是提升企业满意度。强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以企业的获得感、体验感和满意度为标准,聚焦企业办事难点堵点痛点,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集成。(李根,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本文系社科项目〔2022zc007〕、自科项目〔黔财教[2022]105号〕阶段性成果)
深化与大湾区合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是距离我省最近的发达地区,是全省招商引资的主要投资来源地,是贵州扩大开放合作的主攻方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化与大湾区合作面临新的战略机遇。
多措并举降低物流和贸易成本。一是争取中央支持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二是着力强化物流服务体系。围绕西部现代物流枢纽建设,完善“通道 枢纽 网络”的物流体系,深化海港、空港、陆港多式联动,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畅通与大湾区物流大通道,推动物流协同联动。加快建设贵阳、遵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黎从榕”现代综合物流枢纽。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大力招引一批大湾区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来黔发展。针对一些大型工矿企业聚集的园区,推进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三是提高贵州作为西部物流枢纽地位。配套引导政策,吸引周边省份货物在贵阳中转聚集,从大湾区港口进出境。推动广州港、深圳港等在贵州设立无水港,把贵州作为广东进出口企业在西部地区的首要集散中心。
深化产业合作。一是积极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着力打造大湾区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黎从榕”产业转移示范区,研究探索以市场化方式设立贵州与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二是加快共建产业园区。加强省市县协同推进,加快推动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和省级园区(开发区)与大湾区进行产业对接,高质量建设产业园区。三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材料为主攻方向,积极引导大湾区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材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贵州集聚,合作共建产业研发生产基地、高端装备制造及应用基地、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和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数据中心备份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协作基地、大湾区新型建材供应基地、中药(民族药)制造基地、产业链关键环节产业备份基地。
对标大湾区促进改革开放。一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聚焦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生产运营、退出市场等方面全生命周期服务,打造“贵人服务”品牌。为大湾区行业龙头或供应链骨干企业打造定制化专业引进方案,推进土地、用矿、能耗、资金等指标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对大湾区招商引资重点产业项目,开辟用地用矿审批“绿色通道”。建立省级统筹能耗指标收储使用管理制度,对关停、整合、压减产能等腾出的能源消费指标,优先配置给大湾区企业投资的重大项目。设立大湾区入黔企业发展基金,专项用于企业的前期融资、搬迁补贴等。深化高效联动审批改革,优化创新审批路径,加快项目审批流程再造,采取专班推进、顶格洽谈、前置服务、并联审批、容缺审批、信任审批等措施。对照大湾区的标准,从产业规划、土地税收政策、配套设施条件、人才引进等各方面出台优惠政策。二是深化贸易便利化改革。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进全流程无纸化,推动放宽特定服务领域自然人移动模式下的服务贸易市场准入限制措施。加快推动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海外仓等实施“沙盒监管”模式。三是共享开放平台载体。积极参加大湾区经贸投资交流各类活动。持续举办贵州·香港经贸交流活动;通过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等平台,积极与葡语国家及地区开展经贸合作。充分利用贵州现有茶博会、酒博会、辣博会等展销平台,共同定期举办凯发网站的产品展示会、经贸洽谈会等活动。推动湛江等港口口岸功能向贵州延伸,畅通“贵州—湛江—大湾区—海外”运输通道。
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一是以粤黔产业招商“四加”模式为主抓手,打造区域协调发展试点。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招引大湾区企业来黔发展。充分挖掘贵州优质资源与产品,发挥大湾区市场消费拉动能力、营销能力和国际贸易地利与平台优势,促进我省产品走向更大市场。以盘活升级利用贵州现有产业载体(产业园区等)为基础,让大湾区企业总部资源与贵州产业基地资源有效互补互通。充分发挥大湾区研发对贵州制造的创新赋能优势,以及两地制造业产业链延伸叠加效应,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互利共赢。二是共同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共同助力完善全国统一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促进劳动力、人才跨地区顺畅流动,促进各地人均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达到空间均衡。打破地区封锁,共同提升国内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白明 谢松 刘杜若 万坚,作者单位分别为贵州财经大学、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来源:贵州省人民政府网)